Search


樂迷暐恩的分享:

乘著風神125到下個旅程。

  • Share this:


樂迷暐恩的分享:

乘著風神125到下個旅程。

作為八年級生的我,大概在十多年前第一次聽到『菊花夜行軍』這張專輯,大我將近ㄧ輪,熱愛音樂的大姊不知道從哪弄來這張經典的專輯,那時候我還只是個國小三、四年級,國字不認識幾個,下課只喜歡跟鄰居小朋友到公園玩泥巴抓蚯蚓,踩腳踏車或到臭水溝抓大肚魚的小屁孩,住在鄉下的幸福就是得到快樂不太需要花錢,就算花錢也只要五塊十塊去杆仔店買支冰棒就很開心了。

在當時根本還談不上喜不喜歡這張專輯,只是大概因為自己也是客家人,聽到這張專輯裡的客家話格外有份親切感,我想我姊大概也從沒想過,因為連我自己也想不到,這張專輯自始改變了我對音樂的想法與視野。

說來汗顏,雖然自己是客家人,但客家話會講的也沒幾句,小時候為了想要理解這張專輯裏面說的客家話,還特地在爸爸下班,要載我去探訪阿公阿婆家的路程中,帶著這張專輯在車上播出來,爸爸會跟我解釋每首歌裡,歌詞的意思,印象深刻的是十幾年前的竹北,大樓還沒很多,在晚上車子開在蜿蜒的田埂崎嶇小路,路燈及車頭燈照映出來的鄉間景象,伴隨著音樂裡的嗩吶、月琴、鐵牛車、廣播聲響,除了車內的音樂,細細聽還可以聽到車外的蟲叫,遠方甚至還可以看見幾隻火焰蟲在樹林間忽明忽暗,即便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那樣的場景非常魔幻,即使那樣的景象可能已不再復在。

上了大學,在外縣市唸書,有段時間真的想離家越遠越好,然後做自己想做的事,省吃儉用連飯都三餐不繼只為了想多湊幾塊錢,買想讀的書及想聽的音樂,開始會更關注社會上許多過去從沒注意過的社會議題,最後就會發現在許多關注的社會議題上,常常都可以看見生祥老師的身影,那個背影小小的,但是只要有支麥克風,揹著月琴的他,ㄧ出聲,那樣的『氣口』,既溫柔又磅礡的令人動容。

每每聽到風神125,言猶在耳的是家鄉的阿婆、爸爸媽媽對我說的話,不論是嘮叨或期勉,雖然不在他們身邊,腦海卻還是可以想像他們在神明前,不會向神民祈求自己什麼,只會告訴神明希望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女,在外可以平安、順利,數不清的是多少次聽這首歌聽到落淚。

不同的時期聽『菊花夜行軍』總會有不同的收獲,還記得2013年那時候還在台中霧峰唸書的我,知道生祥要在自己的故鄉新竹表演,還偷騎老爸的重機,從霧峰騎台三線騎到關西東安古橋,騎到安全帽面鏡粘滿蚊子昆蟲的屍體,臉都灰了,只為了要看ㄧ場生祥老師的表演。

幾年後來有幸在唱片行打工,甚至開始聽黑膠(就算到現在還是買不起唱機),買的前五張黑膠唱片,其中ㄧ張就是生祥老師的『菊花夜行軍』,重新再閱讀、聽ㄧ遍,除了仍是欽佩交工能在十幾年前,在美濃菸樓錄製,做出這樣棒的音樂。

後來才知道專輯內頁是由劉振祥老師所拍攝,更令我感到驚訝的是『菊花夜行軍』裏面電台廣播配音,是由台灣攝影評論家郭力昕教授仿效陳儀作黨政軍的宣導所做出來的效果,再再顯示出這張專輯的格局,與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把自己種回來,讓我想起幾年前,閱讀過丁曉雯老師的<我們的音樂課>ㄧ書,訪談了許多音樂人,其中篇正是生祥老師,覺得深刻所以記了下來,以下摘錄書中內容。

林生祥:傳統的根是你強大的依靠,我覺得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還是要有自己傳統的根。

如果沒有自己傳統的根,你很難走出去;傳統的根會是你強大的依靠。

因為音樂這東西不是無緣無故長出來的,它必須有依據,而你必須回頭去看自己的傳統,才能創作出新的東西,而我覺得做音樂創作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
PS:圖ㄧ為筆者購買菊花夜行軍黑膠之潑文照片。
圖二為筆者大二時偷騎重機去看2013年的新竹關西東安古橋音樂會之照片。

#菊花夜行軍
#把自己種回來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生祥樂隊的成員有:林生祥/六弦月琴、電月琴、主唱,大竹研/吉他,早川?
View all posts